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万山群岛海域是我国传统渔场之一, 但目前对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缺乏深入了解, 特别是岩礁性渔业资源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于 2021 年春季在该海域开展了底拖网和三重刺网作业调查, 对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及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 220 种(三重刺网 187 种, 底拖网 52 种), 隶属于 15 目 72 科 137 属, 其中, 鱼类和甲壳类分别为 176 种和 38 种, 分别占总种类数的 80.0%和 17.3%;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表明(IRI≥1000 为优势种), 三重刺网调查优势种为云斑海猪鱼(Halichoeres nigrescens)和黄斑蓝子鱼 (Siganus canaliculatus), 而底拖网调查优势种为竹筴鱼 (Trachurus japonicus)、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 三重刺网与底拖网作业渔获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 2.50 和 1.35,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 5.85 和 2.52, Peilou 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 0.77 和 0.54; 渔业资源群落特征与水温和硅酸盐浓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总体而言, 万山群岛三重刺网调查发现的渔业资源种类数和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底拖网, 两种调查方式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差异也较大, 万山群岛岩礁性渔业资源丰富, 但经济价值较高的岩礁性渔业资源量较少。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珊瑚礁鱼类,本研究综合2018-2020年的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表明,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目前共发现珊瑚礁鱼类315种,区域物种密度为12.6种/km2.七连屿珊瑚礁鱼类隶属于12目49科,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79.05%;其中28科鱼类(...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典型溴化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重金属 Cu2+对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的毒性作用,本研究测定HBCD和Cu2+单独和联合暴露96 h后小球藻的细胞密度、Chl 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暴露下,HBCD处理组藻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其中 500 μg·L-1 HBCD 处理组抑制率最高(32.99%),Chl a 含量和Fv/Fm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Cu2+处理组中,96 h-EC50分别为 637 μg·L-1( 细胞密度)和 541 μg·L-1( Chl a含量),Chl a含量对 Cu2+的敏感性高于细胞密度,海水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1 260 μg·L-1和2 000 μg·L-1 Cu2+处理组中Fv/Fm分别显著降低24.24%和32.32%;HBCD和Cu2+联合暴露下,海水小球藻的细胞密度和Chl a含量的抑制率增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比Cu2+单独暴露低,基于细胞密度计算的96 h EC10和EC50则随HB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析因分析表明,HBCD和Cu2+联合暴露对海水小球藻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HBCD 会增加 Cu2+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研究表明,HBCD 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低,但低浓度HBCD与Cu2+联合暴露下Cu2+的毒性明显增强,环境中HBCD和Cu2+联合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15、2017和2018年3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并比较分析了这3个时期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存在明显的年际和空间变化,3个时期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呈"单峰"型,粒径范围以2015和2018年最大(-1~9),2017年次之(-1~8);优势种组成由2015年以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为主演变为2017、2018年以短吻鲾、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等粒径级小的鱼类为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率年际变化上以2015年最大,2018年次之,2017年最小;空间分布上,沿岸海域以2015年最大,2017年最小;湾中部海域以2018年最大,2017年最小;湾口海域以2018年最大,2017年最小。数量-生物量比较(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ABC)曲线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与鱼类自身生活习性、补充比率、栖息环境及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尤其是捕捞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在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 月逐月在大亚湾采集黑棘鲷样本, 分析黑棘鲷的食性组成、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以及食性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 大亚湾黑棘鲷饵料生物组成主要包括藤壶、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 水生植物等 8 个类群, 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表明藤壶是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为 42.41%), 其次依次是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和水生植物。大亚湾黑棘鲷全年均有摄食, 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显著, 其中胃饱满指数以春、冬季较高, 夏、秋季较低; 而空胃率则以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食性差异明显, 春季主要以藤壶为食, 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 秋季主要以贝类为食, 冬季则主要以藤壶和鱼类为食, 影响食性组成随着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水温、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等; 黑棘鲷体长越长, 越倾向于摄食大个体饵料, 摄食强度也越大, 营养生态位宽度先宽后窄。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黑棘鲷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尾水中氮(N)、磷(P)元素的净化作用,选择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3种红树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在试验进行的一个月内,以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的N、P为参考,浇灌5、10、15倍和25倍N、P浓度的人工海水,序时收集出水口水样,分别测定不同形态的N、P营养盐含量。研究显示,在N、P浓度升高时,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态氮(NH4+-N)的去除率下降,15倍浓度处理下秋茄对NH4+-N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红海榄和桐花树(P<0.05),红树植物处理组能使系统中硝态氮(NO3--N)浓度保持稳定,同时对水体中的亚硝态氮(NO2--N)始终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试验开始后的0~3 d,系统中磷酸盐(PO43--P)浓度显著下降,表现出对PO43--P良好的去除效果。综合来看,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N、P的去除效果较好,可作为海水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修复技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河口鱼类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了2019年冬季珠江口4种鱼类优势种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鳓(Ilisha elongata)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之间微生物组成差异明显,而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鱼类肠道微生物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而水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鱼类肠道中优势微生物属为BacteroidesRomboutsiaFaecalibacterium等(相对丰度 ≥ 2%),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优势属为Candidatus_Actinomarina (相对丰度21.2%)。四种鱼类物种的肠道微生物分别与水环境微生物之间的共有OTUs组成存在差异,共有的OTUs数量占棘头梅童鱼肠道总OTUs数量的比例最高(18.8%),而共有OTUs数量在凤鲚中占比最低(9.7%);水体中高丰度的微生物Candidatus_Actinomarina很少在鱼类肠道中发现,而水环境中部分相对丰度较低的微生物在鱼类肠道中丰度较高。弧菌(Vibrio)、大肠埃希菌-志贺菌(Escherichia-Shigella)和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等致病菌是鱼类肠道微生物和水环境微生物中共有的主要类群之一。共现网络分析发现棘头梅童鱼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微生物的网络关系最为简单,而鳓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微生物的网络关系较为复杂。总体而言,河口鱼类宿主物种的差别能影响鱼类肠道和水体间的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结果从微生物互作角度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河口鱼类对水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万山群岛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构建万山群岛渔业生物简要食物网,于2021年秋季(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万山群岛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结构特征,并计算了其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万山群岛海域鱼类δ13C值变化范围为-21.23‰(鲻Mugil cephalus)~-14.00‰(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均值为(-16.96±0.41)‰, δ15N值变化范围为9.93‰(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14.83‰(截尾白姑鱼Pennahia anea),均值为(12.52±0.34)‰,鱼类的营养级变化范围为2.54~3.98,平均营养级为3.30。鱼类的δ13C变幅(CR)为7.23,δ15N变幅(NR)为4.90,凸多边形总面积(TA)为23.64,矫正后的标准椭圆面积(SEAc)为3.73,平均离心距离(CD)为1.30,平均最邻近距离(MNND)和平均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均为0.24。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可将万山群岛...  相似文献   
9.
灰鹦嘴鱼(Chlorurus sordidus)是一种先雌后雄的性逆转鱼类, 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丰度, 具有产卵集聚特性, 易被过度捕捞。为了深入了解灰鹦嘴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本研究团队于 2020 年 7 月和 2021 年 4 月以潜水捕捞作业的方式从永乐环礁和美济礁采集样本, 速冻后带回实验室进行解剖与分析, 对灰鹦嘴鱼的体长及体重特征、性比、性逆转体长、成熟系数、卵径特征和繁殖力等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 旨在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一珊瑚礁特色鱼类。研究结果表明, 灰鹦嘴鱼雄性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雌性, 永乐环礁和美济礁样本的体长-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 分别为 W=9.67×10–5×L2.809W=7.27×10?5 ×L2.877。永乐环礁和美济礁雌雄性比差异显著, 分别为 1.33∶1 和 6.33∶1; 永乐环礁 50%性逆转体长较美济礁为小, 分别为 151.60 mm 和 174.37 mm; 两地雌性性腺 III 和 IV 期的成熟系数差异不显著, 永乐环礁分别为 1.74±1.07 和 2.87±0.56, 美济礁分别为 1.86±1.12 和 2.77±1.12; 卵径频率分布均为连续分布型, 证实灰鹦嘴鱼为典型的分批繁殖鱼类; 美济礁的繁殖力及体长和体重的相对繁殖力均显著大于永乐环礁(P<0.05), 美济礁的繁殖力及体长和体重的相对繁殖力分别为(82941±42544) eggs、(545.59± 274.24) eggs/mm 和(693.52±332.85) eggs/g, 永乐环礁分别为 53540±45449) eggs、328.20±212.69) eggs/mm 和 442.80±167.44) eggs/g; 美济礁的繁殖力与体长及体重无显著相关性(P>0.05), 而永乐环礁却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研究结果表明, 捕捞压力使灰鹦嘴鱼的基础生物学特征产生明显的可塑性变化, 特别是性比和繁殖力, 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鱼类可塑性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同时也为岛礁的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